职称评聘

人才招聘

学校主页

  • 部门首页
  • 部门概况
    • 部门职责
    • 科室职责
  • 党建工作
  • 人才队伍
    • 师资概况
    • 专家学者
    • 师资培训
    • 人才工程
  • 岗位管理
    • 职称评聘
    • 人员变动
    • 岗位聘用
  • 人才招聘
  • 劳资社保
  • 档案管理
  • 政策文件
    • 国家文件
    • 省级文件
    • 校级文件
  • 服务指南
  • 视频专题
首页 >人才队伍 > 专家学者

专家学者

  • 师资概况
  • 专家学者
  • 师资培训
  • 人才工程

双聘院士

    2018-01-26 00:00:00           浏览数:0

1. 赵振东院士  

  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    赵振东,男,1942年9月出生,汉族,山东武城县人。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,1980年考入湖南农学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学业,获得硕士学位。1984年调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,历任小麦育种研究室副主任、主任,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、研究员。现为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、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。2013年12月19日,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    长期从事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,育成济南17、济麦19、济麦20、济麦21、济麦22等5个高产优质大面积主推小麦品种,累计推广超过2.6亿亩,增产小麦82.6亿公斤。研究创建了以微量沉降值为核心技术的优质面包小麦育种方法,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,有效替代进口。研究确立了优质面条小麦选育的4项关键指标,创新面条品质评价方法,育成优质高产面条小麦品种济麦19。创新采用微量沉降值和面粉膨胀体积指标改良面筋强度和淀粉特性,实现了蛋白和淀粉品质的同步提高,育成面包面条兼用型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0。集成高产多抗广适品种选育技术,育成小麦新品种济麦22,实现了高产育种的新突破。济麦22连续5年在不同生态类型区37个点次培创出700kg/亩以上的超高产典型,实打产量达789.9kg/亩,创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,目前为全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。

   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(第1完成人2项,第2完成人1项)、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(第1完成人1项,第2完成人1项)、二等奖1项(第1完成人);在国家和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,参编专著5部。

2.陈学庚院士

   陈学庚,男,1947年4月生,江苏人。中共党员。中专文化程度。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所原所长、研究员,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1990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。1996年国家人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。2013年,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 陈学庚先生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连续从事农机研究和推广工作46年,为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和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主要业绩: 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关键:80年代初,迫切需要实现地膜植棉机械化以改变新疆落后的棉花生产水平。为此通过多项技术创新,构建了铺膜和播种联合作业技术体系,研发出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产品,填补了我国地膜植棉机械化应用领域空白。1985-1994年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在新疆累积推广面积达到6890万亩,兵团棉花人均种植面积由15亩提高到30亩,皮棉单产由1982年的38.6kg提高到1994年的82kg,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一次提升。 攻克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装备难题:本世纪初,为满足棉花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和适于机采的农艺新要求,再次通过多项技术创新,研制成功一次作业完成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,形成13种系列新产品,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,并拓展到多种作物,技术产品新疆市场占有率高达85%,推广至全国14省区,出口中亚。在这一技术装备支撑下,至2012年新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面积已达到7663万亩,兵团皮棉平均单产从1994年的82 kg提高到2012年的169.4kg,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二次提升。2012年新疆以占全国36.6%的面积,生产了占全国51.7%的棉花,机械化作出了重大贡献。 研发了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机具:开发出从耕整地到棉秆还田等系列新机具32种,推广3万余台,新疆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初步建成,并在山东、河北等棉区大面积示范。 扎根新疆,建设创新团队,培养高级科技人才20余名,建成了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。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,其中: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一等二等奖12项;获国家专利32项,实施率高于70%;获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,全部实现产业化;撰写专著4部,发表学术论文36篇;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13项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陈学庚,男,1947年4月生,江苏人。中共党员。中专文化程度。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所原所长、研究员,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1990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。1996年国家人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。2013年,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    陈学庚先生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连续从事农机研究和推广工作46年,为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和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主要业绩:

    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关键:80年代初,迫切需要实现地膜植棉机械化以改变新疆落后的棉花生产水平。为此通过多项技术创新,构建了铺膜和播种联合作业技术体系,研发出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产品,填补了我国地膜植棉机械化应用领域空白。1985-1994年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在新疆累积推广面积达到6890万亩,兵团棉花人均种植面积由15亩提高到30亩,皮棉单产由1982年的38.6kg提高到1994年的82kg,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一次提升。

    攻克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装备难题:本世纪初,为满足棉花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和适于机采的农艺新要求,再次通过多项技术创新,研制成功一次作业完成8道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,形成13种系列新产品,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,并拓展到多种作物,技术产品新疆市场占有率高达85%,推广至全国14省区,出口中亚。在这一技术装备支撑下,至2012年新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面积已达到7663万亩,兵团皮棉平均单产从1994年的82 kg提高到2012年的169.4kg,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二次提升。2012年新疆以占全国36.6%的面积,生产了占全国51.7%的棉花,机械化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    研发了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机具:开发出从耕整地到棉秆还田等系列新机具32种,推广3万余台,新疆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初步建成,并在山东、河北等棉区大面积示范。

    扎根新疆,建设创新团队,培养高级科技人才20余名,建成了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。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,其中: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一等二等奖12项;获国家专利32项,实施率高于70%;获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,全部实现产业化;撰写专著4部,发表学术论文36篇;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13项。

  • 上一篇: 青岛农业大学“1361人才工程”各批次各层次入选人员
  • 下一篇: 没有了

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.5 鲁ICP备13028537号-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 邮编:266109  电话:0532-86080222   站长统计   意见反馈